[論文查詢:請進入全國博碩士論文網:檢索字串輸入房柏成 ,欄位選擇研究生,進行檢索]

論文名稱:

出版年 : 民92
     研究生 : 房柏成 Bor-Cherng Farng
(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 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
(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  (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
    論文名稱 : 國小學習型教師團隊建立 教學檔案 經驗之研究
    論文名稱 : A Study of the experie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learning
teacher group in 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portfolio.
    指導教授 : 吳金香
    學位類別 : 碩士
    校院名稱 : 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 : 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號 : 0900109
     學年度 : 91
     語文別 : 中文
    論文頁數 : 202
     關鍵字 : 學習型團隊 learning group
教學檔案 teaching portfolios
專業成長 professional growth
[ 摘要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以一「學習型教師團隊」,藉由訪談、參與觀察、文件分析等方式,
進行建立「教學檔案」經驗的分享,期能促進教師自我的專業成長及提昇教學品質。本研
究結論如下:
一、透過學習型教師團隊建立教學檔案可以減少個人負擔和壓力,澄清教學想法與價值,
激發教師教學創意,進而建構新的教學觀。
二、學習型教師團隊可以促進教師自我反察、批判的能力,釐清個人建立教學檔案目的,
重新詮釋教學檔案的真義,提昇檔案品質。
三、學習型教師團隊是基於平等、尊重、和諧的夥伴關係,促進個人專業能力的成長。
四、教學檔案可以真實紀錄教學脈絡,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成長,縮短理論與實踐的差異
,提供教師日後教學參考。
五、教學檔案可以提昇教學專業素養,改變教師的態度和信念。
六、影響學習型教師團隊運作的因素是複雜且多重的。要掌握影響因素的精神所在,進一
步去推動或化解,才能讓團隊的運作更加順暢,提昇研究的品質。
七、透過學習型教師團隊的運作,在分享建立教學檔案經驗之後,教師將個人在教學技巧
或知識上的成長和收穫,轉化為教學實踐。
最後,依據研究發現做成結論,並針對國小教師、教育行政和學校行政單位提出建議,以
作為相關決策的參考,以因應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知識及培養新的教學知能。

[ 摘要 ]
This study focus on learning teacher group, collecting their experiences of
constructing teacher's portfolios via interview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document analysis plus other methods. By doing so, hopefully the findings
gathered from this study can help one's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then improve
one's teaching quality.
 Result is drawn as the following points.
1.Development of teaching portfolios by learning teacher's group is able to
decrease teacher's working load and pressure, clarifies thoughts and values
of teaching, stimulates teaching ideas, promotes new views of teaching.
2.A learning teaching group can urge teacher to self-examination, ability to
criticize, make clear aim for one to build his teaching portfolios, re-
interpretate the meaning of teaching portfolios. Further more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portfolios.
3.Learning teacher group is a partnership based on equality, respect and
harmony that aid the growth of one's professional skill.
4.Teaching portfolios honestly record details during teaching. By referring
back to this record, teachers can shorten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al
and also gain knowledge on teaching. Teaching portfolios can be future
references for one.
5.Teaching portfolios can improve one's teaching proficiency, and then change
one's attitudes and belief towards teaching.
6.There are many complicate reasons that influence the progressing of learning
teacher group. In order to make the progression go smoothly, probing ou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group enables teachers to solve and control the
problem, more, adding quality into research.
7.By sharing experiences of constructing teaching portfolios through the
performance of learning teacher group, teachers will gain more knowledge and
teaching skills then transfer those into practice.
 Result of this study can be future guid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references for
educational policy decision-making. Findings present in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materials not only innovate current teaching knowledge but also cultivate
new ideas toward teaching in this knowledge-economic era.

[ 論文目次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六節 學習型團隊的理論與研究 11
第七節 影響學習型團隊實際運作的因素 30
第八節 教學檔案的理論基礎 33
第九節 教學檔案的相關研究 46
第十節 學習型團隊與建立教學檔案的關係 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實施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6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66
第四節 資料處理 72
第五節 研究的嚴謹性 78
第六節 研究者的角色 80
第七節 研究倫理與信念 82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86
第一節 學習型教師團隊對建立教學檔案的助益 86
第二節 學習型教師團隊運作的影響因素 96
第三節 建立教學檔案的圖象 102
第四節 教學檔案經驗分享主題事件 108
第五節 學習型團隊的成長 13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8
第一節 結論 148
第二節 建議 151
後記 156
參考書目 157
中文部分 157
英文部分 161
附 錄
附錄一 研究歷程紀錄一覽表 163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64
附錄三 試探性研究 165
附錄四 學習型社群教師自我專業成長同意書 172
附錄五 團體討論記錄 174
附錄六 個別訪談記錄 177
附錄七 參與觀察教學札記 178
附錄八 研究者省思札記 181
附錄九 研究夥伴省思札記 182
附錄十 第一次團體討論邀請函 183
附錄十一 訪談同意書 185
附錄十二 教師教學檔案自我評鑑省思表 186
附錄十三 研究活動回饋表 187
附錄十四 檔案部份文件 188
表目次
表2-1校內教師互動促進自我專業成長的相關研究 21
表2-2教師自我專業成長活動的方式 24
表2-3學校本位教師進修型態的種類 26
表2-4國內博碩士論文教師參與研究情形統計表 30
表2-5教學檔案具體內容 38
表2-6教學檔案運用之相關研究 46
表3-1學習型教師團隊成員背景資料 63
表3-2資料記錄方式 70
表3-3資料蒐集摘要表 74
表3-4原始資料編碼方式說明一覽表 74
表3-5資料引用符號說明表 75
表4-1學習型教師團隊運作歷程 90
圖目次
圖3-1 研究架構 58
圖3-2 研究過程 59
圖3-3 研究實施程序 61
圖3-4 研究場域平面圖 66
圖3-5 研究資料蒐集分析流程 78

[ 參考文獻 ]
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秀槐(1983)。行動研究法簡介。台灣教育,394,13-19。
王慶中(1999)。教育改革與反作用力。應用心理學研究,1,129-162。
王澄霞、謝昭賢(2000)。以教學歷程檔案評量STS教師的專業能力及其成長。科學教育學刊
,5(2),137-165。
白穗儀(1998)。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成虹飛(1999)。報告書寫的困境與可能性─寫給愛好質化研究的朋友。新竹師院學報,12
,27-42。
江雪齡(1995)。教學成效的依據一教學檔案的建立。成人教育,24,41-44。
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Patton,M.Q.(1990)/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和堂(2000)。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英長、蔡涵如(1998)。建立個人教學檔案。國教之聲,31(3),36-49。
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名詞─行動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27,66。
李 珀(2000)。教學視導。台北:五南。
李順銓(2001)。國小初任教師發展教學歷程檔案經驗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
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源順(1998)。數學教師在校內互動促進自我專業發展的個案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數學教
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新發(1998)。學習型組織與學習型學校。國民教育,39(2),11-18。
林碧珍(2000)。在職教師數學專業發展方案的協同行動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3,115-148
倪士峰(2001)。國民小學團隊學習之個案研究─以花師實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夢群(1999)。營造學習型組織學校:教育行政人員應有的體認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
,27,9-12。
秦麗花(2000)。迎向專業挑戰的新紀元—談教師如何建立教學檔案。台南:翰林。
張明輝(1999)。營造學習型學校。教育研究與資料,27,1-8。
張明輝(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台北:學富文化事業公司。
張芬芬(1993)。人種誌研究中七項常受質疑的方法論問題─以一個研究為例。初等教育學
刊,2,24-31。
張美玉(1996)。歷程檔案評量在建構教學之應用:一個科學的實徵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
,27,31-46。
張美玉(2000)。歷程檔案評量的理念與實施。科學教育,231,58-63。
張美玉(2001)。從多元智能的觀點談歷程檔案評量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9(1)
,32-54。
張清秀(1994)。國小教師從事研究活動之現況分析。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張德銳(1998)。以教師同儕合作化解教學專業的危機。教師天地,93,12-16。
張德銳(1999)。現代教師在學習型學校應扮演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27,13-16。
張德銳(2000)。教學檔案在國小師資培育教育實習課程應用之初探。初等教育學刊,8
,219-240。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Peter M. Senge (1990)/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
:天下。
陳伯璋(1999)。教育研究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圖書有限公司。
陳芬蘭(2000)。如何成為有能力的教師─一群數學教師成長團體的行動研究。載於2000行
動研究─展望本土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2-48。台東市: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陳美玉(1997)。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與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4。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萍(1999)。教學檔案在教師專業發展上之應用。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
資培育與教學科技,183-211。台北:台灣書店。
陳雅智(1998)。國中理化教師的行動研究--專業改變與學習社群。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聖謨(1998)。「檔案」在師資培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6(2),150-156。
黃志順、王志明、郭寶鶯、周淑芬、吳政偉、高慧婷、張玉珠、曾麗玲、蔡佳貞、蔡正華
、黃文瑞、林玉純(1999)。我們正在路上:一群小學老師追求專業成長的行動研究。載於
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83-110。台東市: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黃政傑(1996)。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輯於黃政傑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1-
46。台北:漢文書局。
黃清海(1998)。國民小學建立學習型組織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超陽(2001)。為教學生涯留點痕跡:淺談教師「教學檔案」。師友,407,78-81。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深耕(2001)。學校成為學習社群的發展途徑。師友,407,40-43。
溫其純(2000)。師資培育者建構教學檔案可行性研究─一個師範學院現場的反思。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興華(2002)。談教學檔案的應用與製作。課程與教學通訊,9,4-8。
廖瓊雯(1999)。探討四位一年級教師在協同行動研究取向的成長團體之下的數學信念。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熊召弟(2002)。教師社群與專業成長。線上檢索日期:2002年9月11日。網址:http://s3.
ntptc.edu.tw/。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
趙長寧(2000)。行動研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線上檢索日期:2002年10月30日。網址
:http://action.ntntc.edu.tw/。
劉鎮寧(1998)。論學習型學校的理想與實現。台灣教育,575,2-9。
歐用生(1992)。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7)。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學革新。國民教育,39(5),2-12。
歐用生(2000)。教師是轉型的知識份子─聲音的「政策」與「教學」。國民教育,41(2)
,1-6。
蔡文斌(1999)。國小實施鄉土教學活動之合作行動研究-以結合新港鄉社區資源為例。國
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華、張麗麗(1997)。教學檔案在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評鑑上的應用。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系主辦,教育革新整合型計劃成果分析研討會議。
鄭宇樑(2000)。國小教師建立教學檔案之個案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6,185-225。
盧美貴(1999)。幼稚園的真實性評量--常被忽略的家長參與。教師天地,99,46~53。
賴雅芬(1997)。國小教師利用鄉土教學活動試行環境教育之參與式行動研究。國立師範大
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燊雲(1998)。學習型組織在台灣省國民小學發展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瑞榮(1998)。教師成長團體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鍾宜玲(1998)。一個社會科教學小組之行動研究:教師之經驗分享與教學反省。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添騰(2000)。國小國語科閱讀指導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騰雲班閱讀指導為例。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慶祥(2000)。我國中學實習輔導教師專業成長的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8(1),98-
119。
魏惠娟(1999)。學習型家庭方案-從理論到實踐。台北:五南。
羅美惠(1998)。教室教學表現評量配合歷程檔案評量在實習教師專業成長之應用。國立新
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饒見維(1999)。學校教評會如何審查「專業檔案夾」。花師院刊,31,22-28。
饒見維、洪清一、林美珠、王筱皇(1997)。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之協同行動研究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西文部份
Argyris, C. (1989). Reasoning learning and actio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ondon: Jossey-Bass Publisher.
Cotton, K. (1987). Reducing teacher turnover in reservation school: A guide
for administrato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88686)
Courtney, A. M. & Abodeeb, T. L.(1999).Diagnostic — reflective portfolios.
The
Reading Teacher,52 (7), 708-714.
Dollase, R. H. (1996). The vermont experiment in state-mandated portfolio
program approval.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7, 85-98.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F.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Ely, M., Anzul, M., Friedman, T., Garner, D. & Steinmetz, A. M. (1991).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Circles with circles. PA: The Falmer Press.
Graves, S. S. (1996). An examina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ortfolio: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PH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hio University.
Hurst, B., Wilson, C. & Cramer, G. (1998). Professional teaching portfolios :
Tools for reflection, growth, and advancement. Phi Delta Kappan, 79 (8), 578-
582.
Insenberg, J. P. (1990). Teachers` thinking and beliefs and classroom practice.
Childhood Education,66 (5), 322-327.
Jick, T. D. (1983). Mix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riangulation
in action. In J. Van Maanen (Ed.).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135-148. Beverly
Hills, CA: Sage.
Langness, L. L. & Frank, G. (1981). Lives: An anthropogical approach to
biography. Novato, CA: Chandler & Sharp.
LeCompte, M. D., Pressle, J. & Tesch, R. (1993).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Mayo, R. W. (1997). Trends in teacher evaluation. The Clearing House, 70(5),
  269-270.
Murgatroyd, S. & Morgan, C. (1993).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he school.
Buckingham,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Newell, G., Wilsman, M., Langenfeld, M. & McIntosh, A. (2002). Onlin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ustained learning with friends.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8(9), 505-508.
Shulman, L. (1988). A union of insufficiencies: Strategies for teacher
assessment in a period of educational refor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6(3),
36-41.
Slick, S. (2002). Teachers are enthusiastic participants in a learning
community. Clearing House, 75(4), 198-201.
Spradley, J. P. (1980).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tahle, D. L. & Mitchell, J. P. (1993). Portfolio assessment in college
methods courses: Practicing what we preach. Journal of Reading, 36, 538-542.
Stone, B. A. (1998). Problems, pitfalls and benefits of portfolios.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25(1), 9-23.
TTA(2002). QTS skills tests information booklet for trainees. London: Author.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heeler, P. H. (1993). Using portfolios to assess teacher performa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4967)
Wolf, K. (1991). The school teacher's portfolio : Issues in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Phi Delta Kappan, 73(2), 129-136.
Wolf, K. (1996). Developing an effective teaching portfolio.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3(6), 34-37.
Wolf, K. & Dietz, M. (1998). Teaching portfolios: Purposes and possibilities.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25(1), 9-22.
Yerkes, D. M. (1995). Developing a professional portfolio. Thrust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4(5),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