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查詢:請進入全國博碩士論文網:檢索字串輸入張嘉琪,欄位選擇研究生,進行檢索]

論文名稱:

 出版年: 民91
     研究生: 張嘉琪 Chai-Chyi Chang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下載
    論文名稱: 以認知、自我效能及學習型組識理論探討知識創新之研究
    論文名稱: Influence of Cognitive、Self-Efficacy and Learning
Organization on Knowledge Innovation
    指導教授: 晁瑞明 Ruey-Ming Chao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 資訊管理研究所
      學號: R8921021
     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關鍵字: 認知 Cognitive
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學習型組織 Learning Organization
知識創新 Knowledge Innovation
[摘要]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中,誰能掌握知識、技術,就能掌握競爭
的優勢。在今日全球化競爭趨勢中,組織必須快速回應任何外界環境的變化,且要能在瞬
間處理大量且複雜的資訊,並能運用新的科技,主動的思考及創新,轉化為知識。由此可
知,可謂未來的經濟發展將著重於知識與資訊的創新、擴散及應用。
本研究利用Bandura’s Self-Efficacy(1986,1989,1997)評估研究、Peter M. Page的「
學習型組織」及組織的「合作學習效能」作為知識創新管理研究。也希望透過本研究得知
適合於異質溝通(Heterogeneous Communication)下,以建立「學習型組織」的整合環境
,透過合作學習效能來達成激發知識創新的人口,達到知識交流的目的,並發展出創新的
知識,提升組織之競爭力。


[摘要]
The century 21 is a knowledge economical age。In this age, somebody can
control the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es, also can master the competitive
superiority. In worldwide competitive trade, organization must response any
environment’s change as soon as possible. To deal with a large number and
complex message, we use new technology, active thinking, innovative method to
transform knowledge into our life. In the same way, the future’s economical
development is emphasized to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innovation.
This research use the Bandura’s Self-efficacy evaluate research、Peter M. Page
’s learning organization and organization’s collaboration learning efficacy
for knowledge innovation management. Base on the heterogeneous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we do hope to construct learning organization integrated
environment for increasing knowledge innovational population for cooperation
learning efficacy. To complete the goal of knowledge interchange, create new
knowledge and to promote organization’s competition is our further purpose.


[論文目次]
目錄
封面內頁
簽名頁
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i
誌謝                        vii
目錄                        viii
圖目錄                       xi
表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論文架構與研究程序              7
第四節 初期研究方法                10
第五節 預期貢獻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新定義                  12
第二節 知識創造理論                16
第三節 何謂認知、自我效能             27
第四節 電腦的有用性與易用性            33
第五節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35
第六節 合作學習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8
第二節 研究設計                  52
第三節 研究假設                  64
第四節 研究變數之操作化定義            64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69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70
第二節 各變數的相關                84
第三節 知識創新的迴歸預測模式           86
第四節 知識創新的因果模式             87
第五節 假說檢定結果彙整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                  91
第二節 研究結論                  93
第三節 建議與後續研究               94
參考文獻                      96
附錄
附錄一 前測問卷                 101
附錄二 第二週學習狀況              107
附錄三 第三週學習資料              110
附錄四 第三週學習狀況              114
附錄五 第四週學習資料              117
附錄六 第四週學習狀況              121
附錄七 後測問卷                 124
圖目錄
圖1.1 知識管理循環圖                2
圖1.2 研究流程圖                  9
圖2.1 知識創造模式                18
圖2.2 知識創造過程                19
圖2.3 知識螺旋                  20
圖2.4 知識螺旋的五個情境             24
圖2.5 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交互作用圖     27
圖2.6 科技接受模式(TAM)             34
圖2.7 學習型組織的功能目標圖           38
圖3.1 研究架構                  51
圖3.2 研究設計                  54
圖4.1 實驗組與對照組對知識創新的平均數圖     76
圖4.2 對照組平均數圖               79
圖4.3 實驗組平均數圖               78
圖4.4 知識創新之因徑圖              88
表目錄
表2.1 各學者對創新的定義             14
表2.2 知識創造的三個管理模式的比較        26
表2.3 合作學習和傳統教學的比較(Farivar)      43
表2.4 合作學習和傳統教學的比較(Johnson & Johnson) 44
表3.1 實驗步驟                  55
表3.2 第三週實驗組作業單             57
表3.3 第三週對照組作業單             58
表3.4 第四週實驗組作業單             57
表3.5 第四週對照組作業單             59
表3.6 第五週實驗組作業單             62
表3.7 第五週對照組作業單             63
表4.1 樣本回收率統計表              71
表4.2 樣本基本資料統計表             72
表 4.3 研究量表之Cronbach α信度係度之整理     73
表4.4 學習前與學習後之成對樣本檢定        74
表4.5 全部資料之變異數分析            74
表4.6 對照組各組之變異數分析           77
表4.7 對照組各組之因素Scheff事後多重比較分析   78
表4.8 對照組事後比較子集             79
表4.9 實驗組各組之變異數分析           80
表4.10 實驗組各組之因素Scheff多重比較分析     82
表4.11 實驗組事後比較子集             83
表4.12 各變數相關係數表              85
表4.13 知識創新迴歸模式之變異數分析表       86
表4.14 知識創新迴歸模式分析摘要表         87
表4.15 研究假說驗證結果列表            90


[參考文獻]
1.廖克玲譯著(民71),社會學習理論巨匠-A. Bandura,允晨文化圖書公司
2.Albert Bandura著(民84),周曉虹譯,社會學習理論,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曹志明(民90),知識管理策略分析於遠距教學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
4.曾建德(民90),知識管理流程應用於網路合作學習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5.Ikujiro Nonaka & Hirotaka Takeuchi著(民86),楊子江、王美音譯,創新求勝,遠
流出版社
6.Michael L. Tushman & Charles A. O’Reilly III著(民88),周旭華譯,勇於創新-
組織的改造與重生,天下遠見出版社
7.Thomas D. Kuczmarski著(民90),劉蘊芳譯,創新k管理,經典傳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8.蔡啟通(民86),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台灣大學商學研
究所博士論文
9.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著(民89),劉京偉譯,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
商周出版社
10.蔡立旭(民89),組織氣候、組織學習與自我效能之關係,大葉大學事業經營所碩士論

11.潘品昇(民89),企業實施知識管理與電子商務關聯性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所碩
士論文
12.張如蓮(民85),高科技事業中創新類型與組織知識創造之研究,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
13.Arthur K. Yenug、David O. Ulrich、Stephen W. Nason、Mary Ann VonGlinow、劉國
安等著(民90),劉復苓譯,組織學習能力,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4.王銘宗(民90),化知識為企業的創新競爭力,能力雜誌2000年11月
15.高申春(民90),人性輝煌之路-班度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6.黃政傑、林佩璇著(民85),合作學習,五南圖書出版社
17.丁惠琪(民89),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數學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18.Lawrerce A. Pervin 著(民84),洪興遠、洪慧玲譯,人格心理學,桂冠心理學叢書
19.人格心理學(民87),黃希庭著,台灣東華書局,p.308-P.315
20.莊素玉著(民90),CEO & Management Theory-創新管理,遠見出版社
21.方世杰、林麗娟、鄭仲興等著(民89),合作研發之組織學習與績效的研究-以參與工
研院科技專案之廠商為例,科技管理學?89年12月,P.105-P.133
22.賴士葆(民85),商學總論,麥田出版社,p.460
23.林靈宏、劉水深、洪順慶等著(民83),消費品型態、創新類型與新產品行銷策略關係
研究,管理評論13(1),P. 57-P.77
24.許孟祥、郭峰淵、孫思源等著(民90),自我效能在資訊倫理的應用:軟體盜版倫理效
能量表的建構,資訊管理學報第七卷第一期,P. 85-P.101
25.張火燦、李安悌等著(民90),從中華文化論彼得聖吉之五項修練,人力資源管理學報
2001秋季號第一卷第二期,P. 57-P.68
26.麥孟生(民89),個人心理類型、自我效能及態度對電腦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中央大
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7.Peter Senge著(民83),郭進隆譯,第五項修鍊: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天下文
化出版社
1.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2.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 p.122-147
3.Bandura A. (1984), “Recycling misconception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 8(3),p.231-255
4.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tice Hall , Inc.
5.Bandura A. (1989),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nu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
6 , p.1-60
6.Bandura A. (1997),”Self-efficacy:The experience of control”,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Dorothy Leonard 、Sylvia Sensiper(1998) , “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In
Group Innovation” ,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8.Jay W. Forrester (1992), “System Dynamics , System Thinking, and Soft OR
” ,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 MA , 02139, USA August 18
9.Jon-Arild Johannessen、John Olaisen、Bjorn Olsen (2001),
”Mismanagement of trait knowledge : the importance of trait knowledge, the
danger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p.3-20
10.Grant, R. M. (1996),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firm”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7,Winter Special Issue , p.109-122
11.Hamel, G. (1991), “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
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Stra-
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2 , p.83-103
12.Hedlund G.(1994),”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the N-form
corpoation”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15 , p.73-90
13.Inkpen A. C. (1998), “Learning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 Academy of Manage-
ment Executive , 12(4), p.69-80
14.Lane P. J . and M. Lubatkin(1998) , “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ogranizational learning “, Strategic Manage-
ment Journal 19,p.461-477
15.Leorenzonl, G. & Lipparini, A. (1999), “The leveraging of interfirm
relationships as a distinctiv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 longitudinal study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 , p.317-338
16.Leonard-Barton, D. (1995),“Wellsprings of Knowledge: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17.Nonaka, I. And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 Creat-
ing Compan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9, November Decem-
ber, p.94-104
18.Robert Stringer(2000) , “How to manage Radical Innovation” ,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Ronald Mascitelli(2000) , “Form Experience : Harnessing Trait knowledge
to Achieve Break through Innovation”
20.Simonin B. L.(1999), “Ambiguity and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n allianc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p.59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