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查詢:請進入全國博碩士論文網:檢索字串輸入黃仁勇,欄位選擇研究生,進行檢索]

論文名稱:

出版年: 民93
     研究生: 黃仁勇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論文名稱: 導入網路知識學習系統對組織知識創新影響之研究
    指導教授: 王超弘 博士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 企業管理學系
      學號: 90753002
     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6
     關鍵字: 知識管理
網路知識學習系統
組織績效
知識創新
[摘要]
摘  要
知識經濟時代來臨,知識管理中之網路知識學習系統是達成企業組織「知識創新」之一重
要策略,但如何有效達成「知識創新」以提升企業組織之生產力與競爭力更是必要的研究
議題。本研究在於探討一企業組織如何於企業內部網路(Intranet)上藉由「網路知識學習
系統(WKLS: Web-based Knowledge Learning System)」的導入,而達到知識創新之目標,
進而提升企業組織整體之績效。本研究嘗試提出企業組織導入網路知識學習系統之實施程
序及有效策略,用以協助產生「知識創新」效果之學習型企業組織,使產生新的知識能更
為順暢的應用、散播及發展。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將網路知識學習系統實施前、後之企業組織績效作比較與分析,因此
採用個案方式探討導入「網路知識學習系統」之策略與流程。實證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進行:〈一〉導入前:收集在網路知識學習系統導入前,此企業組織之「知識創新」狀況
;〈二〉導入中:描述網路知識學習系統的導入過程,並在導入的歷程中,隨時的定義、
評估及修正導入之架構,以尋求最佳之導入策略及途徑;〈三〉導入後:在所有參與同仁
皆能善用此網路知識學習系統後,了解其在提升組織「知識創新」的能力上的貢獻為何。
此外,本研究亦將提出知識創新影響成效的評估方式及量化指標。總之,本研究之結果將
提出一套導入「網路知識學習系統」的策略與程序,以提供企業組織應用「網路知識學習
系統」來提升企業組織知識創新及績效的參考模式。


[論文目次]
目錄---------------------------------------I
圖目錄------------------------------------II
表目錄-----------------------------------III
壹、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1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問題---------------------3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架構---------------------4
貳、文獻探討與相關研究---------------------7
第一節、知識管理之概念、途徑及應用---------7
第二節、知識管理與資訊科技學習系統--------14
第三節、知識學習系統導向途徑的不同觀點----15
參、網路知識學習系統架構及導入------------17
第一節、目標使用者群組--------------------18
第二節、知識學習系統架構及內容------------19
第三節、系統操作與學習績效評估------------23
第四節、研究限制--------------------------24
肆、網路知識學習系統對知識創新影響之評估--25
伍、實證研究------------------------------29
陸、結果分析、導入策略及流程規劃建議------36
第一節、實證研究結果分析------------------37
第二節、導入策略及流程規劃----------------39
柒、結論----------------------------------45
參考文獻--------------------------------- 48
附錄一:個案研究企劃書--------------------50
附錄二:訪談表及分析紀錄------------------51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王思峰(2002),「實務社群對創造力的理論影響與政策意涵」,working paper。
2.王貳瑞、洪明洲(2002),知識管理,台北:華泰文化。
3.天使學園譯(2002),知識管理概論,台北:天使學園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4.李世林、曾秋蓉、黃國禎(2001),「智慧型個人化網路教學系統開發平台之研製」
,2001年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暨網路學習與繼續專業教育國際會議,中正大學。
5.知識管理博覽會(2002),大會手冊,台北。
6.馬豔、楊小勇、龔?鶯(2003),知識經濟,台北:揚智文化。
7.經濟部技術處 ITIS 計畫專案辦公室(2000),ITIS 技能管理介紹與實際操作說明,台北
:經濟部技術處。
8.潘建忠、黃國禎(2001),「網路企業知識累積與整合系統之研究」,第六屆人工智慧與
應用研討會,中山大學。
9.樂為良譯(2002),E-learning:提升個人競爭力、強化企業優勢的終極學習策略,台北
:麥格羅•希爾出版社。
英文部份:
10.Anido, Luis, Martin Llamas and Manuel J. Fernandez (2001), “Developing
WWW-based Highly Interactive and Collaborative Applicaitions using Software
Components,” Software-Practice and Experience, 31, No.9, pp.845-867.
11.Binney, Derek (2001),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pectrum – Understanding
the KM Landscape,”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5, No.1, pp. 845-867.
12.Brown, J. S. & P. Duguid (1991),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ommunities-
of-practice: Toward a unified view of working,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
Organization Science, 2, pp.40-57.
13.Gongla, P. and C. R. Rizzuto (2001), “Evolv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BM global services experience,” IBM Systems Journal, 40, No.4, pp.842-962.
14.Kemp, Linda Larson, Kenneth E. Nidiffer, Louis C. Rose, Robert Small, and
Michael Stankosky (2001), “Knowledge Management: Insights from the Trenches,
” IEEE Software, 18, No.6, pp. 66-68.
15.Lave, J. and E. Wenger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Lesser, E. L. and J. Storck (2001),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BM Systems Journal, 40, No.4, pp.831-841.
17.Murray, Gerry (1999), Knowledge Management Factbook, IDC.
18.Wenger, E. C. and W. M. Snyder (2000), “Communities of practice:The 
organizational frontier,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8, No.1, pp.139-145.
19.Wenger, E., R. McDermott and W. M. Snyder (2002), Cultivating Commubities-
of Practic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Wenger, E. (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1.Tiwana, Amrit (2002),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kit, Prentice Hall PTR,
Second Edition.
22.Tiwana, Amrit and Balasubramaniam Ramesh (2001), “Intera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on the Web,”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5, No.3, pp.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