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查詢:請進入全國博碩士論文網:檢索字串輸入周千智,欄位選擇研究生,進行檢索]
論文名稱:
出版年: 民93
研究生: 周千智 CHIEN-CHIN CHOU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下載
論文名稱: 軍事教育體系教學知識分享之研究-以空軍軍事院校為例
論文名稱: A Study on Knowledge Sharing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n
Example of Air Force Related Academies
指導教授: 賴慶松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義守大學
系所名稱: 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
學號: 9120007G
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關鍵字: 知識分享 Knowledge Sharing
知識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教學績效 Teaching Performance
[摘要]
「知識就是力量」。通常,組織成員視所擁有的知識為自我地位與權力的來源,並習慣將
知識佔為己有。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組織的競爭優勢來自內部知識的分享與活用。因此
,組織如何提倡內部知識分享,讓組織成員願意將知識提供出來,就成為相當重要的課題
。本研究針對空軍軍事院校推動內部知識分享的目的與具體做法進行探討。
軍事院校是培育國軍軍事幹部的主要發源地,軍事院校教師若能推展知識管理之理念,塑
造出願意分享的學習環境,有效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對於培育國軍幹部菁英,將會產生極
佳的乘數效果,實有推動知識管理之必要。基於上述原因,如何將知識分享導入軍事院校
,塑造出願意分享的學習環境,以有效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培育國軍軍事幹部菁英,則是
本論文所要探討之方向,也是本論文之研究動機。
本研究首先就空軍軍事院校推動內部知識分享的目的與具體做法之相關文獻進行資料的蒐
集及探討,進行問卷設計及測試。問卷分為教師的個人特性、學校分享機制、學校教師專
業能力、學校教學活動及教學績效等四大部份。計發出問卷245份,回收後整理出有效問卷
220份,以SPSS 10.0版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所採用統計方法包括信度分析、因素分析
、ANOVA分析、相關分析等。研究結果發現,教師的個人特性(性別、年齡、職務、年資及
學歷)對學校分享機制、學校教師專業能力與學校教學活動有顯著相關,教師教學績效對
學校分享機制、學校教師專業能力、學校教學活動有顯著相關。
[摘要]
“Knowledge is power.” Usually, members in the organization think that if
they own some unique knowledge then they could have a better position and a
higher authority power. Hence, they usually keep their own knowledge and are
not willing to share what they knew with others. Knowledge, however, must be
shared and exchanged frequently in any organization to have a higher value or
benefits. Otherwise, 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uld be decayed
rapidly. 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to build up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to
encourage members to contribute their knowledge with the members in the
organization.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way of promoting knowledge
sharing and to build a detailed process for the faculties in the Air force
academies.
Military academy is the cradle for the military students and the faculties
play the most important roles in training these students. If faculties in the
related military institutes realize the concepts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establish a sound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sharing, it could have a better
teaching performance for the students. 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ndency of sharing
and to bui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aring tendency and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of the faculties.
Questionnaires for collecting the data from the faculties in the military
academies were first created and then delivered. These questionnaires were
composed of five parts: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culties, the
sharing mechanism, the 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of the faculties, the
teaching related activities, and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The totals of 245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220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software of SPSS 10. 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reliability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ANOVA an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faculti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haring mechanism, the 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and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sharing mechanism, the 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and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
[論文目次]
謝誌……………………………………...…………………..….....………..…..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錄……………………………………...…………………..….....…………...V
表目錄……………………………………...……...…………..….....…...……VII
圖目錄……………………………………...……………………........……..…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設計………………………………………………………….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知識之定義與內涵………………………………………………. 6
第二節 知識管理之定義與內涵…………………………………………12
第三節 知識管理在教育上的應用………………………………………17
第四節 知識分享之定義與內涵…………………………………………26
第五節 探討知識分享在教師教學的應用………………………………36
第六節 空軍軍事院校簡介………………………………………………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概念性研究架構…………………………………………………51
第二節 概念性研究假設…………………………………………………52
第三節 研究設計………………………………………………………....53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收集…………………………………………....54
第五節 統計分析方法…………………………………………………....55
第六節 量表構面建立與因素分析……………………………………....56
第七節 修正後的研究架構……………………………………………....66
第八節 修正後的研究假設……………………………………………....67
第四章 實證研究分析與結果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69
第二節 教師個人特性在分享機制研究變項上的差異分析……………71
第三節 教師個人特性在專業能力研究變項上的差異分析……………79
第四節 教師個人特性在教學活動研究變項上的差異分析……………84
第五節 知識分享機制、教師專業能力、教師教學活動與
教師教學績效之相關性討論…………………………………....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94
第二節 理論與實務探討…………………………………………………95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98
參考文獻………………………………………………………….. 100
附錄……………………………………………………………….. 11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尤克強(2000)。知識導向,才有競爭力。遠見雜誌,P168,304-305。
尤克強(2001)。知識管理與創新,天下文化。
尤克強(1999)。「知識創造價值」,遠見雜誌,頁108-110。
尤曉鈺(2001)。「國民小學知識管理現況之調查研究:以台北市和嘉義縣市為例」,國
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與學校教育革新。教育研究集刊,4 5 P35-55。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圖書。
王如哲(2001),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五南出版
王美音譯(1998)、Barton, D.L.著,知識創新之泉,遠流出版。
王美音、楊子江譯(1997)。創新求勝- 智價企業論。台北市:遠流。
王美鴻(1997)。從組織文化論大學圖書館的組織變革。大學圖書館,P53-68。
王景翰(2001)。企業透過網路推動知識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
系人力資源組碩士論文。
王景翰、李美玲(2001),「e 時代的網路化知識管理」,管理雜誌,頁98-100。
王誕生、林柏章(2001),「教育界推動知識管理的可行策略與做法」,師友。
白景文(2000)。「知識管理創造智價企業」,管理雜誌,頁66-68。
石滋宜(2000)。學習革命,中國生產力中心。
伍忠賢、王建彬(2001)。知識管理策略與實務,聯經出版。
江玫君(2001)。「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績效之相關研究」,嶺東學報,頁219-237。
古永嘉(1996)。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
李世忠(2001)。大學教學資源中心---研究與發展。臺北市:五南。
李宗儒、陳艾蘋(2001)。知識與知識管理之定義與分類探討。雜糧與畜產,336,17-20
。
李富民、吳孟勳(2001)。知識經濟社會國民中小學教師應有的資訊素養。資訊素養與終
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69。
李漢雄(2001)。知識經濟體系下企業訓練與員工學習電子化的策略性思考。國家政策論
壇,1:6,43-52。
李弘暉(1997)。團隊領導第一章─認清團隊的本質。能力雜誌,497,P42-45。
李允傑(1999)。「公部門之績效評估」,人事月刊,第29 卷第4 期,頁4-14。
李建華、方文寶(1996)。企業績效評估理論與實務,超越企管顧問出版。
李華偉主講、李少維紀錄(2001)。知識管理、圖書館及教育革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
館通訊,頁5-10。
李聖賢譯(2001)。 Gladstone,B.著,經理人知識管理手冊-如何在企業中了解及運用知
識管理,中國生產力出版。
李誠(2001)。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天下文化。
李燈祥(1994)。「淺談如何有效實施專業化的學校行政」,竹市文教,頁37-39。
邱振儒譯(1999)、Wayland & Cole 著。客戶關係管理,商周出版。
邱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出版
宋偉航譯(1999),Stewart,T.著。智慧資本-資訊時代的企業利基,智庫出版。
何飛鵬(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步」,商業周刊,頁17。
呂慶林、黃昆明、謝明助、陳福安(1999)。推動時代巨輪的知識管理。91.5.7
林士智(2000)。知識管理理論模式初探--組織取向與資訊科技運用。東海大學工業工程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林大容譯(1999),Edvinsson,L. & Malone,M.著,智慧資本:如何衡量資訊時代無形資
產的價值,臉譜出版。
林奇賢、馬榮燦、林志能(2000)。網路學習與網路學校的發展對教師專業表現的衝擊。
資訊與教育,79,2-12。
林季蓉譯(2000)。善用資訊科技以實踐知識管理。遠見雜誌,273-288。
林珊如(2002)。從教師知識分享與資源共享談教師效能之提昇。教育資料與研究,45
,19-24。
林皇興(1999)。企業如何以internet/intranet做知識管理與服務。網際先鋒,104-106
。
林韋如(1999)。高科技產業知識管理之研究--以百略企業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
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淳一(1999)。建立知識管理資料庫以提昇企業競爭力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聆慈(2002)。中小學國文教學優質網站介紹,國文天地,17:11,25-35。
林菁(1998)。一個教學與科技整合的理想:談國小教學資源中心。教學科技與媒體,38
,3-13。
林聰儒(2002)。e-learning輔助知識管理之初探。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公孚(2001)。「組織處理知識管理之道」,品質管制月刊,頁26-28。
林銓鋃(2000)。企業知識管理之應用架構-國內知識導向組織的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
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澄貴(2001)。知識管理、工程專業人員核心能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中鋼公司為
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天方、郭政源(2000)。從企業變革談學校組織文化的塑造。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P37
吳秉恩(1999)。分享士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程序與實務。台北市:翰蘆圖書出版。
吳政達(2000)。學校知識管理之探討。教育改革與轉型:領導角色、師資培育、伙伴關係
」學術研討會,台北市。89 年11月。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吳有順(2000)。網路社群知識分享過程之研究—以企業管理教學網站為例。國立政治大
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行健(2000)。「知識管理創造企業新價值」,管理雜誌,頁84-86。
吳迎春、傅凌編譯(1992),Toffler Alvin 著,大未來,時報文化出版。
吳清山(1992)。學校行政,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
吳清山(1996)。教育發展與教育改革,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黃旭鈞(2000)。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策略初探。教育研究月刊,77,18~31。
吳清山(2001)。「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頁1-15。
吳清山(2001)。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15。
吳清山、林天佑。行動研究。91.06.14
吳美美(1997)。從教育的需求看台灣地區二十一世紀的圖書館發展。中國圖書館學會會
訊,104,5-8。
周文祥、慕心譯(1998),Drucker.P.F.著,巨變時代的管理,中天出版。
周欣欣編譯、Jerry Honeycutt 著(2000),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ies,知識
管理策略應用,Microsoft 出版。
周志宏、洪慧芬、薛化元(1996)。學校組織關係的轉化。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
,131,11-14。
范惟翔(2001)。顧客知識管理、市場導向與行銷績效之關聯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
理研究所博士論文。討會論文集,頁1-16。
洪明洲(2000),「軟體與知識管理」,電腦世界,頁55-59。
洪明洲(2001),「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之學理分析」,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
討會論文集,頁1-5。
洪儒瑤(2000),台灣企業知識管理應用現況及其模式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台北市:華彩軟體。
洪榮昭(1998)學習型組織的知識經營模式,社教雙月刊,88,26-37。
洪榮昭(2001)。知識創新與學習型組織。臺北市:五南。
胡瑋珊(1999)。知識管理:企業組織如何有效應用知識。臺北:中國生產力。
胡瑋珊譯(1999)。知識管理,中國生產力中心。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
計惠卿(2001)。從知識管理看教育資源網站之規劃建置。中等教育,52:1,70-86。
夏林清(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
施懿玲(2000)。組織間學習行為與制度同形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志麟(2002)。學校實踐知識管理的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45,31-42。
孫童培(2001)。人腦與電腦共生的知識管理。管理雜誌,325,120-122。
孫本初(2002)。「知識管理與公務人力資源發展」,知識管理與政府績效
孫志麟(2002)。學校實踐知識管理的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45,31-42。
孫童培(2001)。人腦與電腦共生的知識管理。管理雜誌,325,120-122。
郭啟仁(2001)。知識分享與組織學習關聯性之研究。私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郭素芳(2000)。非營利組織之知識管理研究-以慈濟功德會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
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曉雲(2000)。新經濟的營運模式--知識管理。軟體產業通訊,29,18-22。
馬曉雲(2000)。知識管理實務應用,華彩出版。
高希均、李誠主編(2000),知識經濟之路,天下文化。
黃光雄(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序文。臺北市:五南。
黃秀君(2001)。「知識經濟」對學校教育之影響與因應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41,29-
34。
黃瑞秋(2001)。台北巿高中圖書館轉型為「教學資源中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圖書資
訊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慕萱(2002)。知識管理與教育效能之提昇。教育資料與研究,45,4-13。
黃麗美(2001)。知識管理應用於九年一貫師資在職訓練之E系統。中等教育,52:1,106-
119。
陳永隆(2001)。知識管理系統架構規劃。網際先鋒,106-110。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依蘋(1999)。知識管理的建立與挑戰。會計研究月刊,169,15-19。
陳美玉(2001)。教師個人的知識管理---專業實踐理論的建構與應用。中等教育,52:1
,88-105。
陳美岑譯(2000)。Kransdorff,Arnold 著,組織記憶與知識管理— 企業保存know-how
的方法,商周出版。
陳晰(2000)。「全錄公司(Xerox Corporation)--藉由知識資料庫有效整合遍佈全球的維
修與研發團隊」,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P53-57。
陳樹祿(2001)。「知識管理的真諦」,中信通信,P37-41。
許士軍(2000)。「導讀-走向創新時代的組織績效評估」,績效評估,天下出版。
許士軍(2000)。知識管理的發展及系統觀。中衛簡訊,148,8-14。
許惠卿(2001)。「從知識管理看教育資源網站之規劃建置」,中等教育,P70-86。
莊素玉、張玉文(2000)。台積董事長張忠謀與台積的知識管理,遠見出版。
曹世亮(2001)。永續學習的e-Learning架構--以學習型組織為基礎的
萬同軒、吳坤暉、李慕芸譯(2000)。e紀元組織。臺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張文強(1999)。報社組織知識儲存與分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未
出版,臺北市。
張玉文、林佳蓉、林季蓉譯(2001)。知識工作者必備手冊。臺北:遠見。
張志明、劉淑娟(2000)。知識管理在學校營繕工程之運用:以花蓮縣國民中小學為例。
花蓮師院學報,11,55-81。
張明輝(2001)。知識經濟與學校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41,10-12。
張菀珍(1999)。學習型社區的知識管理策略。成人教育,51,11-20。
張玉文(1999)。「Harvard 教你知識管理」,遠見,頁84-107。
張玉文譯(2000)。Drucker,P.F.等著,知識管理,天下文化出版。
張秉中(2000)。「藏私文化已過時知識管理重分享」,統領雜誌,頁72-74。
張榮發(2001)。「知識經濟時代下知識管理與知識創造理論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頁145-178。
湯志民(2001)。知識經濟與教育轉型。教育資料與研究,41,13-16。
湯明哲(1999)。知識管理。導讀,3-8,臺北市:天下。
湯明哲(2000)。「未來管理的主流」,知識管理,天下出版。
傅岳邦(2001)。「知識經濟時代下的知識管理:從私部門到公部門的知識轉換與創造」
,考銓。P110-124。
溫明正(2002)。以知識管理行學校行政改革。教育資料與研究,45,47-48。
楊可欣(2000)。醫療機構組織學習初探---以桃療醫院精神科醫師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社
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其清(2001)。加強組織成員的知識管理。成人教育,62,47-51。
楊其清(2001)。結合網路與知識管理的優勢。管理雜誌,322,104-107。
楊其清(2001)。組織內部知識移轉流程之研究-以惠普科技顧問事業群為例。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人力資源組碩士論文。
葉倩亨、林曉芳(2000)。管理與教育的對話---專訪政大企研所教授司徒達賢博士。教育
研究,76,72-78。
鄒景平(2000)。知識管理的關鍵成功因素。軟體產業通訊,29,23~24。
劉宗其、譚大純(1999)。台灣惠普公司之知識創造與擴散。會計研究月刊,169,34-42
。
劉家鴻(2000)。如何促使組織學習。人力資源發展月刊,151,1-7。
劉京偉譯(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商周出版。
劉信志(2000)。知識管理參考模式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劉淑娟(2000)。知識管理在學校營繕工程之運用,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偉堯(2002)。整合知識管理系統及線上學習機制。私立逢甲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廖肇弘(2001)。別讓知識庫成了垃圾桶--Knowledge or Garbage。管理雜誌,324,104+
121-123。
廖肇弘(2000)。「善用知識管理系統創造企業智慧」,管理雜誌,P38-40。
樂為良譯(2000)。數位神經系統---與思想等快的明日世界。臺北:商周。
蕭瑞麟(2001)。蘇格拉底也迷惑---認識知識管理的挑戰。管理雜誌,325,130-132。
蕭瑞麟、朱彩馨(2001)。線上學習的真實障礙。管理雜誌,329,130-133。
蕭昭君(2001)。行動研究在教學上的運用。91.10.25
謝寶煖(2000)。我讀<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Arthur Andersen著劉京偉譯]。全國新書資
訊月刊,24,21-23。
譚大純(1999)。知識管理的「十八般武藝」。會計研究月刊,169,21。
二、英文部份
Bennett, R., & Gabriel, (1999). Organizational factor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within large marketing departments:An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3(2), 143-157.
Boyton, A.(1996).Exploring opportunitie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knowledge management symposium:Leveraging Knowledge for Business
Impact, IBM Consulting Group Sydney, November.
Broadbent, M.(1998).The phenomen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what does it
mean to the information profession? Information Outlook, May, 23-36.
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2000).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learning society. Pairs:OECD.
Dash, J.(1998).Turning technology into techknowledgy. Software Magazine, 18(3),
64-73.
Davenport, T. H & L. Prusak(1998).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Harvard Business
Earl,M.,(1997).“Knowledge as strategy”, In L.Prusak, Knowledge
inorganizations (pp.1-15), Boston: Butterworkth-Heinemann.
Gates (1999) The digital nervous system
Hansen,M.T., (1999). 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 : 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ely, Vol . 44, 82-111.
Harris,T.E.(1984).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the role of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60379 )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 The influence l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2),91-100.
Herzberg,F., (1968). Work and the nature ofman,London :Granada.
Holtshouse, D. (1998). Knowledge research issu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3(3),277-280.
Maslow,A.H. (1968). Toward apsychology of being.(2 nd ed.).New York:Van
Nostrand.
M. Khosrowpour(ed) Mana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ources In The Next
Millennium, Proceeding of the 1999 IRM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7-19 May,
Hershey, USA, 612-619.
Nijhof, W.(1999).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In
Academ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AHRD)Conference Proceedings.(ERIC
Document 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31 948)
Newell, Swan, Galliers, and Scarbrough, (1999). The intranet as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 ?
Nonaka, Ikujiro (1994),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Nonaka and Takaushi.,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naka, I. & Takeuchi, H.(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naka,Ikujiro (1988), “Toward Middle-Up-Down Management: Accelerating
Information Creation,”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pring, pp.9-18.
Nonaka & Noboru, K. (1998) “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for Knowledge
Cre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 40, No.3, pp.40-54。
Nonaka. I. & Konno N., (1998). 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40(3),40-47.
Ott,J.S.(1989).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perspective〔Pacific Grove,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1989〕,1.
O’Dell, C & Grayson, J (2000). Identifying and Transferring Internal Best
practices.
Owens, R. G. & Steinhoff, C. R. (1989). Towards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27(3), 6-16.
Pettigrew,A.M. (1979). On study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4), 570-581.
Pfeffer,J.,(1998).The Human Equation:Building profits by putting people first.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Pasternack, Bruce A. & Albert J. Viscio, (1998), The Centerless Corporation,
Simon & Schuster Incorporated
PLAUT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Cousulting(2000).A Guide to 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Middlesex:PLAUT International offices.
Polanyi, M. (1967).The Tacit Dimension. M.E. Sharp Inc, NY. Quinn ,R.E.&
McGrath, M.R.(1985). The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
competing value perspective.
Robbins, S.P.(1992).Organizational Behavior-concepts, Controversies,and
Applications, 6th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ill.
Seviby, K.E. (1997). The New Organizational Wealth; Managing and Measuring
Knowledge-based Assets.
Zack, M. H.(1999). 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y, California Managemen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Vol. 41. No. 3 , 12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