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查詢:請進入全國博碩士論文網:檢索字串輸入黃勢民,欄位選擇研究生,進行檢索]
論文名稱:
出版年: 民93
研究生: 黃勢民 Shih-Min Huang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下載
論文名稱: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論文名稱: A study of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elementary teachers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指導教授: 孫志麟 Chih-lin Su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 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學號: 9049028
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4
關鍵字: 知識分享 knowledge sharing
組織文化 organizational culture
行政領導 administration leadership
資訊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團隊機制 team mechanism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學校教師知識分享現況,並探究影響教師知識分享的影響因素,進而提出
相關建議,俾供學校促進教師知識分享的參考。具體而言,本研究目的有四:(一)探究
教師知識分享之狀況;(二)分析教師個人因素與學校背景因素對教師知識分享的影響;
(三)檢視組織文化、行政領導、資訊科技與團隊機制對教師知識分享之影響。
為達成研究目的,首先藉由文獻探討,將知識分享分為「知識分享需求」、「知識分享意
願」與「知識分享行為」三層面,並建立知識分享之動機模型,以作為發展教師知識分享
測量工具之架構;繼之,輔以訪談所得之資料,一方面檢視架構之真實性,另一方面亦作
為編製問卷之參考;接著,進行問卷預試及正式施測,並整理、分析及解釋調查所得資料
。
本研究是以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為對象,共訪談六位教師,問卷總計發給54所公立國民
小學,共565份問卷,回收306份,得有效問卷共300份。有關資料分析方面,訪談經過錄音
、轉譯成逐字稿、反覆閱覽、分類、歸納並加以統整之,問卷調查結果則運用描述統計、
項目分析、因素分析、t考驗、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集群分析與典
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教師知識分享之狀況
(一)國小教師知識分享的狀況普遍來說良好,教師具有很高的知識分需求,知識分享行
為則較低。
(二)國小教師班級經營知識分享較之教學知識之分享頻率為高。
(三)知識分享動機:知識分享需求層面含括興趣、問題解決與個人成長;知識分享意願
層面含括人際關係、利他與成就感。
(四)知識分享的管道,主要是透過學校行政單位所建立的管道,例如:學年會議、學習
領域課程小組等,學校中較無自發性或私底下的分享團體。
(五)知識分享的障礙包括成本與效益部成比例、擔心破壞同事情誼、缺乏自信心、時間
不足、年資差異等。
二、教師個人因素及學校背景因素對教師知識分享的影響
(一)女性教師在知識分享的表現較男性教師為佳;年齡、教育程度與任教年資不同的教
師,其知識分享則無顯著差異。
(二)中大型學校教師在知識分享的表現上較佳;台北市及台北縣之教師,其知識分享則
無顯著差異。
(三)性別及學校規模對教師知識分享需求及知識分享行為具有顯著預測力
三、組織文化、行政領導、資訊科技與團隊機制對教師知識分享的影響
(一)知識分享需求與知識分享意願具有互為影響之關係,兩者更進而影響知識分享行為
的產生。
(二)知識分享需求、知識分享意願對知識分享行為具有顯著影響
(三)教師知識分享型態區分為「高知識分享型教師」與「低知識分享型教師」
(四)知識分享需求會受組織文化與資訊科技的影響。
(五)知識分享意願受組織文化與資訊科技的影響較大。
(六)知識分享行為受組織文化與團隊機制的影響較大。
(七)整體知識分享則受組織文化、行政領導與資訊科技的影響較為明顯。
最後,根據上述發現提出建議,作為學校及教師促進知識分享之參考。此外,本論文亦對
後續研究論文提出若干方向。
[摘要]
The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statu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elementary teachers. There are three purposes as follows: (1)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teachers, (2) to analyze how
teachers’ personal factors and school background factors influence knowledge
sharing, and (3) to examine the impact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dministration leadership,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m mechanism on
knowledge sharing.
To achieve these purposes,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review, the author divides
knowledge sharing into three aspects--knowledge sharing demand, knowledge
sharing willingness, and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and builds up a
motivation model as the basic for measuring knowledge sharing. Having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 a pilot test was conducted for reconfirming its
suitability and the modified one was then given to the subjects who the study
is targeting at.
In this study, the subjects were th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and Taipei prefectur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a total of 6
teachers. It amounts to 565 questionnaires mailed to teachers and 306 sent
back. Up to 300 questionnaires are valid. The data analysis for interviews was
conducted at stages from recording the interviews, making a written format,
reading repetitively, categorizing, inducing and organizing the data.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tem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t-test, analysis of varianc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The findings are included as follows:
1. The status of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teachers:
(1) It is a high demand for knowledge to teachers, but lower sharing behavior
is shown.
(2) Classroom management knowledge has a higher sharing than the teaching
knowledge of sharing.
(3) Knowledge sharing demand includes interest, problem solving and personal
growth, while knowledge sharing willingness contains interaction, helping
people and a sense of achievement.
(4) Knowledge sharing channels are mainly through executive division at
school, for instance, school-term meetings, and curriculum teams, to share
knowledge. There is no sharing group forming at schools spontaneously or
privately.
(5) When teachers share knowledge, they entail the disproportion between cost
and effect, the worries of damaging the colleagueship, lack of confidence,
time insufficiency, and age discrepancy.
2. The impacts of personal factors and school background factors of on
knowledge sharing:
(1)In terms of sharing knowledge, the female teachers perform better than the
male counterparts,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groups of
ag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2)Largeor mediumsize schools have a better performance of sharing knowledge,
and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aipei city and Taipei prefecture.
(3)Gender and school scale are very predictable in a sense of evaluating
demand and behavior for sharing knowledge.
3. The impact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dministration leadership,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m mechanism on knowledge sharing:
(1)It is a highly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sharing demand and
knowledge sharing willingness, both of them can further make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happen.
(2)Knowledge sharing demand and knowledge sharing willingness have great
impacts on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3)The types of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teachers are divided into: high-
knowledge-sharing type and low knowledge-sharing type.
(4)Knowledge sharing demand is influenced by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5)Knowledge sharing willingness is influenced by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6)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is influenced by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team
mechanism.
(7)Overall knowledge sharing is influenced by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dministration leadership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Ⅲ
目 錄………………………………………………………………..Ⅴ
表 次………………………………………………………………..Ⅶ
圖 次………………………………………………………………..Ⅸ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知識分享…….………………………………………………..11
第二節 教師知識分享……………………….…………………………37
第三節 教師知識分享之影響因素………………….…………………44
第四節 知識分享的相關研究………………………………………...5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61
第二節 研究假設……………………….…………….……………...62
第三節 研究對象……………………….…………….……………...64
第四節 研究工具…………………….…………………….………...67
第五節 實施程序……………………….……………….…………...78
第六節 資料處理…………………….………………………….…...79
第四章 訪談結果的分析與討論……………………………………...81
第一節 教師知識分享之狀況…………….……………….………...81
第二節 教師知識分享的影響因素……….………….……………...87
第三節 其他訪談內容的精要………………………………………….97
第五章 調查結果的分析與討論………….………………….…....105
第一節 教師知識分享的現況………………………………..………105
第二節 教師知識分享的差異分析…………………………………..111
第三節 知識分享需求、知識分享意願與知識分享行為的關係…..120
第四節 組織因素對教師知識分享的影響………………….……….112
第五節 教師個人因素、學校背景因素及組織因素對教師知識分享的綜合影響………………
………………..……………………….……....126
第六節 教師知識分享的類型分析……………………………….….13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41
第一節 結論………………………………………………….……….141
第二節 建議……………………………………………….……….…148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155
英文部分………………………………………………….……………161
附錄
附錄一 國小教師知識分享現況調查問卷(專家諮詢用)……165
附錄二 教師知識分享訪談大綱………………………………..175
附錄三 專家意見彙整……………………………………………..…176
附錄四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現況調查問卷(預試)…………..186
附錄五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現況調查問卷(正式)…………..190
表 次
表2-1 三種相對的知識類型……………………………………….14
表2-2 知識型式的屬性…………………………………….….….16
表2-3 人力資本表…………………………………….…………..18
表2-4 知識管理的意義…………….……………………….…….19
表2-5 知識分享與知識移轉之差別表……….………………..…24
表2-6 知識分享行為分類表………………….…………………..34
表2-7 教師知識類型………….……………………….………….39
表2-8 教師生產之知識層級表.……………………….………….42
表2-9 知識長的學經歷……………….……………..………....49
表2-10 知識創造型團員表…………….…………...…………...50
表2-11 知識分享之相關研究………………………….……….….54
表3-1 預試問卷學校一覽表….………………………..….…...64
表3-2 正式問卷學校樣本分配表……………...……………....65
表3-3 正式問卷學校一覽表………………………………..…...65
表3-4 正式問卷教師樣本分配表…………………………….....66
表3-5 受試者個人及學校基本資料表…………………………….67
表3-6 教師知識分享影響因素之意涵與命題………………….…69
表3-7 建立預試問卷「專家效度」之學者名單………………….70
表3-8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量預試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72
表3-9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影響因素問卷預試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73
表3-10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量表預試問卷因素分析結果…….74
表3-11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影響因素預試問卷因素分析結果.75
表3-12 國小教師知識分享量表之信度分析(預試)…………….76
表3-13 國小教師知識分享影響因素問卷問卷之信度分析(預試)76
表3-14 國小教師知識分享量表之信度分析(正式)…………….76
表3-15 國小教師知識分享影響因素問卷問卷之信度分析(正式)77
表5-1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量表各層面之得分分析……….…106
表5-2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量表各子題得分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107
表5-3 不同性別教師在知識分享整體與各層面之t考驗…………111
表5-4 不同年齡教師在知識分享整體與各層面之差異考驗分析摘要表… ..............
......................................112
表5-5 不同教育程度教師在知識分享整體與各層面之差異考驗分析摘要表.............
..........................................113
表5-6 不任教年資教師在知識分享整體與各層面之差異考驗分析摘要表….............
........................................114
表5-7 不同學校規模之教師在知識分享整體與各層面之差異考驗分析摘要表……………
…………………………………………….…………115
表5-8 不同學校所在地之教師在知識分享整體與各層面之t考驗116
表5-9 教師知識分享在不同個人因素與學校背景因素之分析摘要表……...............
....................................117
表5-10 國小教師知識分享量表各層面之相關……….……………120
表5-11 知識分享需求及知識分享意願對知識分享行為之多元迴歸分析…….............
......................................120
表5-12 國小教師知識分享量表各層面與組織因素之相關…..….122
表5-13 教師知識分享與組織因素之典型相關顯著性摘要表..….122
表5-14 教師知識分享與組織因素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123
表5-15 各因素對知識分享需求之多元迴歸分析……………….…126
表5-16 各因素對知識分享意願之多元迴歸分析……………….…127
表5-17 各因素對知識分享行為之多元迴歸分析……….…………128
表5-18 各因素對整體知識分享之多元迴歸分析…….……………129
表5-19 教師知識分享預測變項彙整表…………………….………130
表5-20 分享需求、分享意願與分享行為在不同集群之區別分析摘要表…….............
......................................135
表5-21 國小教師知識分享分群正確率交叉表…………………...136
表5-22 國小教師知識分享分群差異性檢定摘要表………….……136
表5-23 高知識分享型及低知識分享型教師在教師個人因素與學校背景因素之差異比較摘要
表………………………………………………….138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台北:五南圖書出
版有限公司。
王宜敏(2001)。影響資訊人員知識分享行為之因素-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國立中山
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桂蘭(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師知識分享態度、虛擬社群參與意願及參與程度之關
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木村墩(2001)。對不同對象的利他行為與利他動機-台灣與日本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王文彥(2002)。知識分享內外在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以A公司為例。國立中央
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伍忠賢&王建彬(2001)。知識管理:策略與實務。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江滿堂(2003)。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策略與學校氣氛對教師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屏
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汪金城(2001)。研發機構知識分享機制之研究—以工研院光電所研發團隊為例。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惠甄(2003)。影響教育人員知識分享因素之研究:以思摩特網路社群為例。國立中正
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芳玲譯,Peter Senge 著(2001)。變革之舞:持續「學習型組織」動力與挑戰與策略
(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茂興、李慕華、林宗鴻譯,Stephen P. Robbins著(1994)。組織行為。台北:揚智文
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茂興、余伯泉譯,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lison, Robin M. Akert作(1995)。
社會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靜瑤、朱璞瑄譯,Jim Botkin著(2000)。智慧狂潮:帶動企業變革的知識社群。台北
:高寶國際有限公司。
李應宗(2002)。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素華(2001)。企業推行知識分享之研究∼以旺宏電子公司內部單位為例。國立交通大
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儀蓁(2001)。中等學校教師知識分享模式之研究-TAM觀點。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
呂惠甄(2003)。影響教育人員知識分享因素之探究:以思摩特網路社群為例。國立中正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汪金城(2001)。研發機構知識分享機制之研究-以工研院光電所研發團隊為例。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宋偉航譯,Thomas A. Stewart著(1998)。智慧資本:資訊時代的企業利基。台北:智庫
股份有限公司。
林佳賢(2003)。國民小學知識分享平台之規劃與建置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金玉芝(2001)。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個人與組織面向之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孟慶國&田克錄譯,David A. Klein主編(2000)。智力資本的策略管理。台北縣中和市
:知書坊出版社。
林于荻(2001)。組織文化如何影響知識分享之探索性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
吳有順(2001)。網路社群知識分享過程之研究-以企業管理教學網站為例。國立政治大
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吳奕廷(2002)。主管領導風格、員工知識分享意願、與組織知識創造績效關連性之研究
。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偉立(2002)。促動因子與知識分享要素關係之研究-以人格特質及工作特性為干擾變
項。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瑋珊譯,Thomas H. Davenport & Laurence Prusake著(1999)。知識管理。台北:中
國生產力中心。
紀詩瑩(2002)。企業員工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其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暨南國際大
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馬曉雲(2001)。新經濟的運籌管理:知識管理。台北縣汐止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孫志麟(2001)。學校實施知識管理的策略。發表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辦,現代教育論壇
-知識管理與教育效能研討會(2001/11/7)。
孫志麟(2002)。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發表於澳門大學主辦,二十一世紀教師的專
業成長學術研討會(2002/5/17-20)
高熏芳&陳美娟(2002)。國小專家教師專業知能形成歷程要素之研究,國北師院學報
,15,527-556。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夏侯欣鵬(2000)。信任與權力對組織內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以銀行放款部門主管
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徐其力(2002)。組織文化對知識分享之影響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
徐陽順(2001)。知識分享意願、組織公平與信任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桂錦(2002)。組織成員知識分享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資訊產品製造業研發人員為
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健輝(2000)。知識模糊性與知識接收可能性在知識移轉過程中所扮演角色之探討。國
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合著(2003)。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秀玲譯,Tomas M. Koulopoulos & Carl Frappaolo著(2001)。Smart MBA自修手冊4知
識管理。台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陳美玉(2002)。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專業發展。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淑錡(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國立新竹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國泰(2000)。析論教師的實際知識。教育資料與研究,43,57-64。
陳耀茂(1999)。多變量解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曹立立(2002)。電信客服組織的知識分享與管理。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啟仁(2001)。知識分享與組織學習關連性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曾錦達(2001)。知識擷取。發表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辦,現代教育論壇-知識管理與教
育效能研討會(2001/11/7)。
張文強(2001)。報社組織知識儲存與分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未
出版)。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單文經(1990)。教育專業知識的性質初探,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
政策與問題(頁21-47)。台北:師大書苑。
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
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銘廷(2002)。公務人員知識分享意願、組織信任與組織文化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科
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子江、王美音譯,Ikujiro Nonaka & Hirotaka Takeuchi著(1997)。創新求勝—智價
企業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楊棍智(2002)。知識分享之研究-以社會交換之觀點。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劉常勇(1999)。對於知識管理的基本認識。[www page]. http://www.cme.org.tw/know/
(上網日期:2001/10/2)。
劉清華(2002)。台中市國際觀光旅館業員工知識分享意願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
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京偉譯,勤業管理顧問公司著(2000)。 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台北:商周出版。
黎士群(1999)。組織公平、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性研究-以Unix系統管理人員為例
。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秀美(2001)。知識社會與台灣的社區大學。[www page]. http://cep.dsej.gov.mo/
aedu/cep-6.htm(上網日期:2001/9/23)。
蔡達人(2001)。團隊多元化對知識分享、創造、創新績效之影響-以衝突為中介變項。
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寶蓮(2002)。協同合作廠商產品知識分享成因及其對新產品開發績效影響之研究。佛
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秋明(2002)。資訊科技觀點之知識分享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蔣佩貞(2002)。虛擬社群的知識分享:認知與行為間的關係。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
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盧俊吉(2001)。大學電子期刊微社群知識創造與知識分享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
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吟芳(2003)。終身學習機構的知識分享策略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國立
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紅珠(1994)。師範生學科及學科教學知識的基礎。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
師範教育多元化與師資素質(1-15)。台北:師大書苑。
蘇柏州(2001)。企業員工知識分享意願因素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實際與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竇仁君(2003)。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知識分享意願之研究-以主婦聯盟之共同購買為
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龔平邦(1986)。行為科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貳、英文部分
Bell, D. G., Giordano, R. & Putz, P. (2002). Inter-firm sharing of process
knowledge: Exploring knowledge market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9(
1), 12-22.
Blosch, M. (2001). Pragmatism and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8(3), 39-47.
Contractor, F. J. (2000). Valuing corporate knowledge and intangible assets: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7(4), 242-255.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Press.
Fenstermacher, G. D. (1994). The knower and the known: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in research on teaching. Review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20, 1-54.
Fullan, M. (2001). Leading in a culture of change. San Franscisco: Jossey-Bass.
Grossman, P. L. & Richert, A. E. (1998). Un-acknowledged knowledge growth:
A
re-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4(1), 63-69.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the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7(1), 55-
59.
Hlupic, V., Pouloudi, A. & Rzevski, G. (2002). Toward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Hard’, ’Soft’ and ’Abstract’ issue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9(2), 90-102.
Loudon, D. L. & Albert Bitta, J. D. (1993). Consumer behavior: Concept and
applications(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Maula, P. (2000). Three parallel knowledge processe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2), 91-100.
Meijer, P. C. (2001).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about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4(3), 171-185.
Maynard Reynold, C. (1989). Knowledge base for the beginning teacher. New
York: Pergamon.
Marleen Huysman & Dirk De Wit (2002). Knowledge Sharing in Practice.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O’Dell C. & Grayson J. (1998). If only we knew what we know: The transfer
of
internal knowledge and best practice. New York: Free Press.
Polanyi, M. (1966). The tacit dimension. New York: Doubleday.
Senge, P. (1997). Sharing knowledge. Executive Excellence.
Sallis, E. & Jone, G. (2002).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Enhancing
learning & education. London: Kogan Page .
S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Tampoe, M. (1993). Motivating knowledge workers-The challenge for the 1990s.
Long Range Planning, 26(3), 49-55.
Tamir, P. (1991).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knowledge of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 Teacher & Teacher Education, 7(3), 263-268.
Wijnhoven, F. (1998). Knowledge logistic in business contexts: Analyzing and
diagnosing knowledge sharing by logistics concept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5(3), 143-157.
Wensley, A. (2000). Editorial.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7(2), 63-65.
Wensley, A. (2001). Editorial: Some further thoughts about knowledge transfer
and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8(4), 195-196.
Wilson, C. (2000). Developing and disseminating teacher knowledge.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0(3), 3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