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查詢:請進入全國博碩士論文網:檢索字串輸入王展宇,欄位選擇研究生,進行檢索]
論文名稱:
出版年: 民89
研究生: 王展宇 Wang Tsan Yu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下載
論文名稱: 網路設備業外部知識取得策略之研究--以思科系統公司購併及策略
聯盟為例
論文名稱: The Research of Outside Knowledge Gaining Strategies In
Networking Vendor Industry--Take Cisco Systems Inc.
Example
指導教授: 吳思華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 企業管理學系
學號: 87355024
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1
關鍵字: 購併
策略聯盟
知識取得
外部知識
思科
網路設備業
[摘要]
本研究為外部知識取得策略之研究,而以思科系統公司(Cisco Systems Inc.)為研究對象
,觀察其在購併以及策略聯盟的行動中,從外部取得的知識,以及購併及策略聯盟對其企
業成長的影響。
由於思科的購併及策略聯盟個案繁多,因此本研究先根據網路設備業演進的歷史以及產業
未來發展的趨勢,對思科的購併以及策略聯盟個案進行分類,將其48個購併個案分為八大
類,而17個策略聯盟則分為4大類,並探討每一類技術或市場對思科的影響以及思科所扮演
的角色。接下來針對本研究的主題進行文獻探討,而後根據學者的研究歸納及筆者的邏輯
推論,發展本研究的研究架構,並根據此研究架構,蒐集整理本研究所需的購併及策略聯
盟資料,並開始進行分析。
首先本研究探討思科進行購併以及策略聯盟的動機為何,因為對企業而言,進行購併及策
略聯盟的目的極多,而每一次的行動都可能有不同的策略意涵。因此分析其動機可以瞭解
是否購併及策略聯盟是思科獲取外部知識的策略,或是有其他的目的,如此在進一步分析
時才不會出現研究對象無法配合本研究架構的情形。而在此階段的分析中,發現思科的購
併以及策略聯盟動機為技術性動機以及市場性動機,因此可以推論購併及策略聯盟的確是
思科藉以獲取外部知識的策略。
既然購併及策略聯盟的確是思科的外部知識取得策略,因此接下來本研究比較購併和策略
聯盟這兩種不同的策略和知識之間的關連性。在知識類型方面,研究發現購併所取得的知
識類型主要為技術性資產,也就是可以由企業內部完全掌控,並且可以用來從事產品創新
及技術創新的技術知識,而其知識的載體是專利、產品、技術本身以及擁有技術知識的人
員。至於策略聯盟所取得的知識類型主要是互補性資產,也就是在技術創新之後,那些可
以用來生產以及傳送產品和服務的關連性知識,而這種知識主要是以組織為知識載體。由
此結果可以發現企業會根據所想要取得的知識類型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外部知識取得策
略。另外,在進行購併時,由於整合程度的高低會影響進入市場的時機,因此思科會依據
購併該公司的技術取向以及產品取向,而對購併後的人員有不同的安排,如此可以讓內部
知識和外部知識作最適當的整合,並確實的掌握市場的重要性和進入市場的時間。
由於外部知識取得策略是企業成長的手段之一,因此本研究最後探討其對於企業成長的影
響。為了觀察容易以及資料取得方便,本研究選取最重要的三項指標,分別是股價、市場
佔有率以及營業額,個別分析購併以及策略聯盟對其的影響性。而分析結果發現思科的股
價在十年內成長了124,825%,高居美股之冠,而營業額也是每一季都在創新高,由1993年
第四季的2億多美金成長到1999年第四季的40億美金,而除了思科起家的路由器市場之外,
透過購併及策略聯盟讓思科在每個涉入的市場內都佔據第一名或是第二名的位置。由此三
項指標可以證明採取外部知識取得策略,對於網路設備業者的企業成長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性。
在針對本研究主題完整的分析之後,本研究對於以上的發現進行命題的推論,並且提出對
於網路設備業者的建議,希望可以作為其在採取外部知識取得策略的參考,而對於後續研
究者,也提出本研究的限制以及未來可供努力的方向,以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 ---------------------------------- --2
第三節 論文架構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知識 -------------------------------------------------- --5
第二節 知識取得策略 ------------------------------------- -12
第三節 購併與策略聯盟的定義 --------------------------19
第四節 購併與策略聯盟形成之動機探討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7
第二節 研究變數說明 ------------------------------------- -2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0
第四章 個案整理 --------------------------------------------- -35
壹、購併個案 ---------------------------------------------------36
第一節 區域網路及廣域網路交換技術購併個案 ---36
第二節 遠端存取技術購併個案 ----------------------- -37
第三節 顧客服務中心及電子商務應用技術購併個案 ------38
第四節 網路安全及管理技術購併個案 ----------------39
第五節 數位用戶迴路技術購併個案 -------------------40
第六節 語音訊號處理及整合技術購併個案 ---------41
第七節 無線網路技術購併個案 ----------------------- -42
第八節 光纖傳輸系統整合技術購併個案 -------------43
貳、策略聯盟個案 ------------------------------------------- -54
第一節 無線通訊技術策略聯盟個案 -------------------54
第二節 電子商務策略聯盟個案 ------------------------ -55
第三節 ASP解決方案策略聯盟 ------------------------ -56
第四節 其他策略聯盟 ------------------------------- -57
第五章 個案分析 ------------------------------------- -63
第一節 動機分析 ----------------------------------- -63
第二節 外部知識取得策略之比較 --------------------- -67
第三節 購併之知識載體關聯性分析 -------------------76
第四節 外部知識取得策略對企業成長之影響 ------79
第六章 研究命題與建議 ----------------------------------- 107
第一節 研究命題 ------------------------------------------- 10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13
參考文獻 -------------------------------------------------------- 115
附錄一 ----------------------------------------------------------- 121
附錄二 ----------------------------------------------------------- 225
[參考文獻]
1.Badaracco, Jr, Joseph. (1991), "Alliances Speed Knowledge Transfer",
Planning Review, p.10-16
2.Cooke, T.E. (1988), "Inter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Basil
Blackewell. P.49-52
3.David Bunnell. (2000), Making The Cisco Connection-The Story Behind The Real
Internet Superpower, Wiley
4.Drucker, P. F. (1993), "From Capitalism to Knowledge Society", Neef(ed.),
The Knowledge Economy, p.15-34, Butterworth-Heinemann
5.Hedlund, Gunner. (1994), "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Form
Corpor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5, p.73-90.
6.Helleloid, D., Simonin, B. (1994),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a Firm's
Core Competence", Hamel (ed.), 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 p.213-239,
Wiley
7.Kogut, B. and Zander, U. (1992), "Knowledge of the Firm,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 Foss (ed.), Resources
Firms
and Strategies, p.306-326, Oxford
8.Leonard-Barton, Dorothy. (王美音 譯), (1995), Wellsprings of Knowledge (知識
創新之泉),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Massachusetts, 遠流, 台北.
9.Nielsen, R.P. (1988), "Cooperative Strateg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9, p.475-492
10.Parkhe, A. (1991), "Interfirm Diversity, Organization Learning and
Longerity in Global Strategic Allia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Fourth Quarter, p.579-601
11.Porter, M.E & M.B, Fuller. (1986), "Coalitions and Global Strategy",
M.E.
Porter (ed.), Competitive in Global Industrie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Massachusetts, p.315-343
12.Shariff.M.N. (1988), "Basis of Techno-economic Policy Analysis",
Science
and Publi Policy.15(4), p.217-229
13.Smith, K. (1995), "Interactions in Knowledge Systems:Foundations,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Empirical Methods", STI Review, no. 16, p.69-102
14.Steven C. Wheelwright and W. Earl sasser, Jr. (1991), "Th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Map", Innova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Massachusetts
15.Teece, D.J., Pisano, G., and Shuen, A. (1997),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Foss (ed.), Resources Firms and Strategies, p.268-285,
Oxford
16.Weston, J., K.Chung and S.Hoag. (1990), "Mergers, Restructuring and
Corporate Control", Prentice Hall. P.425-437
17.Zack, M. (1999), "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1: (2), p.125-145